“以前檢修分析乙二醇受限空間中的甲醇含量,需要往返檢修現場和化驗室多次,光趕路就耗掉大半精力?,F在把色譜分析儀‘搬’到現場,幾分鐘就能出結果,效率翻了好幾倍!”提及近期的設備調試成果,檢修動火組的劉婷難掩興奮。

瓶頸:漫長的“采樣——送檢——等待——結果”循環
受限空間作業分析在作業前,必須對其內部環境進行嚴格的氣體分析,精確檢測氧氣、可燃氣體、硫化氫、一氧化碳、甲醇等關鍵指標濃度,方可簽發作業許可證。傳統模式遵循“現場采樣——專人送樣——實驗室分析——出具報告”的流程。一個樣品從采集到最終拿到數據,往往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久。若分析結果不合格需要再次采樣復測,或者作業點分布廣泛,等待時間會翻倍成為制約檢修工期的關鍵瓶頸。“時間都花在等分析報告上了”,是許多檢修現場作業人員的共同體會。
創新:將實驗室色譜分析儀“搬”到現場
為破解這一難題,質量監督檢驗部技術員郭曉龍和高博偉組成攻堅團隊,經過一周多的緊張調試,克服了軟件授權變更與安裝的困難,這一過程涉及軟件授權調整與單機版安裝兩大核心環節,需嚴格按照規范操作,以保障軟件正常運行及后續色譜分析工作的準確性。并完成了設備拆卸、運輸、安裝校準及數據聯網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實現色譜儀在現場的穩定運行。
成效:分析效率與安全水平的雙重飛躍
如今,分析人員在現場即可完成樣品檢測,無需再奔波送樣,日均節省往返路程耗時超15小時,分析效率大幅提升80%。作業許可審批流程極大加速。同時,分析檢測時長從原來的60分鐘縮短至10分鐘內,為受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研判和進度推進提供了更及時的數據支撐,真正實現了“讓設備多跑路,讓人員少跑腿”,以技術優化為安全生產注入了新動能。
此次實驗室色譜分析儀成功“挪窩”至檢修現場不僅是分析地點的一次物理位移,更是管理理念和技術應用的一次重要突破。這一創新實踐為公司今后的檢修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真正做到“技術賦能安全,效率保障生產”。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