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月,檢修正當時。在大檢修現場,縱橫交錯的管線與轟鳴運轉的設備交織成繁忙的景象。在其中,有這樣一群身影,他們如同明亮的火炬,心中懷揣著保障生產安全的堅定信念,始終堅定地閃耀著光芒。他們手中緊握著傳承匠心的“密鑰”,腳踏充滿挑戰的征程,以一代又一代電儀人的堅守與付出,書寫著屬于渭化公司的輝煌篇章。

匠心利器,鐫刻傳承印記
每當大檢修的號角吹響,檢修現場瞬間就變成了技術傳承的“演武場”。看,這邊的小伙手持紅外線測溫槍,熟練地來回掃射。這測溫槍可神奇了,任何設備的異常高溫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能精準發現潛在問題。再瞧,有人手中拿著校驗儀,這可是儀表領域的神器,能精確控制閥門的上下移動,保障設備運行精準無誤。那邊,師傅們圍在一個類似巨大針筒的設備旁,認真擺弄著像“密碼箱”一樣的儀器,原來他們是在給設備做耐壓試驗,確保設備的絕緣性能安全可靠。
這些工具在漫長的歲月長河里歷經磨礪,被反復使用、精心呵護,如今已變得锃亮如新。往昔,它們在老師傅那布滿厚繭的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今,又帶著沉甸甸的經驗與責任,被鄭重地交接到新入職員工尚顯青澀的指尖,延續著技藝與精神的傳承。

薪火相續,共譜檢修長歌
清晨,天邊剛泛起一抹微明,工具包里工具相互碰撞的叮當聲便在廠區回蕩,如同晨鐘般喚醒了這片化工天地。電儀工們整裝待發,如同即將出征的雁陣,根據檢修設備的“坐標”,有序地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檢修現場,切割機迸濺出璀璨的火星,錘子的敲擊聲鏗鏘有力,技術探討聲此起彼伏,這些聲音交織融匯,共同譜寫出一曲激昂動人的“檢修交響樂”。
在一期裝置區深處,老師傅王益和青工宋益斌結成了“忘年交”。他們面前的那臺壓力變送器因多年來頻繁出現故障,被戲稱為“老頑固”,甚至還曾惹出過跳車的大麻煩。王益艱難地擠進那僅容半人通過的狹窄縫隙,身上那件滿是歲月痕跡、布滿油污的工裝,在與管線摩擦時發出沙沙的響聲。他一邊熟練地操作著,一邊耐心地叮囑宋益斌:“小宋,你瞧仔細了,這表的膜片已經老化了,就跟人老了關節會疼一樣。咱們不僅要用聽診器去捕捉它運行時的細微聲響,更要憑借多年的經驗去揣摩它的‘心思’。” 說著,他手中的扳手上下飛舞,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三十年來積淀的沉穩與自信,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在氣化四樓的鎖斗沖洗閥檢修現場,李勝忠帶領著陳東、胡含朗等四名青工,正與100多斤的閥門“較勁”。吊鏈發出咿呀的聲響,緩緩將巨大的閥門吊起。李勝忠凝視著閥芯上的道道溝壑,仿佛在閱讀一本厚厚的“病歷本”,他深情地說:“你們看,這閥芯上的每一處磨損痕跡,都是設備歷經風雨的見證,每一道刮痕都訴說著它運行中的故事。”隨后,他親自動手,手把手地教徒弟們如何更換密封填料,飛濺起來的潤滑脂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同點點智慧之光,閃耀著傳承與創新的火花。
初心如磐,勇戰歲月風霜
電儀人的工作環境艱苦又復雜,他們日復一日地與各種工藝、介質、設備為伴,時常面臨著交叉作業、受限空間作業、高空作業等多種挑戰。在進行高空作業時,他們如同空中的俠客,借助吊車被送入半空的鐵籠里,即使困難重重,也毫不退縮,以高超的技藝靈活地完成檢修任務。有時檢修作業的空間狹小逼仄,工作難度徒增,他們不得不長時間蜷縮在設備間的角落里,腿腳麻木至失去知覺,卻依然堅守崗位,直到檢修工作圓滿完成。
當夜幕降臨,廠區被暮色漸漸籠罩,經過他們巧手檢修的設備重新發出平穩而有力的運轉聲。這群身著藍色工裝的“設備守護者”,用實際行動將對工作的熱愛、對責任的擔當,鐫刻在了每一寸管線上、每一臺儀表之上。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