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董獻軍 鄭直
“創新”“質優”“生產要素”……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陜煤集團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渭化集團)在技術創新和產能優化的道路上探索不息,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為方向,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到“改造”與“改革”的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強化技術攻關,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深挖裝置潛能,多點并進提產能增效益,以新質生產力“點燃”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牽好創新“牛鼻子” 激發企業發展新動能
5月10日,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在渭化集團微信工作群里炸開了鍋:公司發明專利“狹窄空間火焰加熱中空螺柱拆卸螺母的裝置”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汗水沒有白流,工夫沒有白費。”提及發明專利,渭化集團機械修造部副部長邢濤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花。他說,該發明的拆卸螺母裝置能夠均勻快速地加熱螺柱,使其在短時間內膨脹伸長,這樣螺母就可以在缸體還未受熱膨脹的情況下輕松拆卸。這種創新設計不僅提高了拆卸螺栓的效率,還減少了泄漏風險,有助于保證汽輪機汽缸的氣密性和螺栓的使用壽命。
每一個發明專利的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都有著技術人員的孜孜追求。邢濤和他的隊友們也不例外。
邢濤告訴記者,在蒸汽輪機汽缸的高溫緊固螺栓中,工作溫度普遍高于400℃。但由于汽缸和螺栓的熱傳導條件不同,在汽輪機啟動和穩定運行期間,螺栓和汽缸之間會存在溫差,導致可能出現泄漏問題。如何才能解決這個技術難題?邢濤與技術大拿杜秉恒、趙行勃、曹楠、解錦濤成立“技術攻關五人組”,歷經多次技術交流和實踐應用,面對多次挫折失敗,他們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于2021年12月7日完成了“狹窄空間火焰加熱中空螺柱拆卸螺母的裝置”這一創新型技術的應用定稿,并提交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發明專利。期間,又經歷了多次技術澄清,最終在2024年5月10日塵埃落定,成功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渭化集團緊緊牽住創新發展這個“牛鼻子”,牢固樹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意識,向“新”而行,以“新”提質,采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方式,用足用活政策“工具箱”,著力打好政策“組合拳”,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和持久動力。
MF脫羰技術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并穩定運行、甲醇精餾系統高效節能改造完成、蒸汽過熱器效率提升攻克技術難關……一個個科研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企業生產運行源源不斷注入新動力、新活力。
“自去年以來,我們投入研發經費5000萬元,審定科技創新立項項目59項,目前完成33項,連續4年獲得發明專利。”說到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科技管理人員康軍如數家珍。
下好發展“先手棋” 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
年中節點將至,一個令渭化人沸騰不已的消息傳來:通過備爐清單化管理和燒嘴技術升級改造,氣化爐單爐平均運行時間83.6天,創歷史最好水平。
“技術升級改造帶來的變化,用‘加’‘減’法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渭化集團合成車間副主任劉立考說,技術升級改造后,由于氣化爐能夠處于最佳“精神狀態”,不但延長了氣化爐運行周期,減少了檢修備爐的頻次,還有效降低了煤耗和蒸汽消耗,合成氨裝置負荷率同比提升了3.59%,這一“加”一“減”之間,實現了穩產高產與節能降耗的“增降雙贏”。
尿素生產一環扣一環,一環有了變化,就會發生連鎖效應。合成氨作為尿素生產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因為這個“上游”原材料的變化,帶動尿素生產的“質”和“量”有了相應改變。
“每一項都有參數,工作人員定期會檢查產品情況,根據環境和粒子情況隨時作出調整。”據渭化集團尿素車間技術員殷聯剛介紹,他們通過“技術升級改造”+“產品品質管控”方式,著重對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生產部門進行品質管控,全方位把住生產質量的“閥門”。
“以合成氨生產技術為例,我們對變化工段的工藝調整優化,將合成氣的氫碳比由2提升至2.03,減少了甲醇合成的副反應成份。并且無論早晚,每隔4小時,檢驗人員就會前往現場抽檢,確保產品質量達到標準。”說話之間,殷聯剛拿出一份檢驗單,記者在檢驗單上看到,檢驗時間、班組及檢驗、審核、復核人員等內容“一個都不少”。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最終落腳于“生產力”。渭化集團向“智”求質,向“新”尋變,著力搶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該集團以全信息集成為突破口,于2023年10月正式啟動基于大數據融合技術的智能工廠新模式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正式提出構建供應鏈經營一體化、生產管控一體化、設備全生命周期一體化、安全環保監管一體化的智能工廠的目標。據了解,該項目實現了生產控制、生產管理、企業經營等多維度、多元數據的融合應用,提供對象模型建模、大數據治理與分析DIY、智能APP組態開發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為企業生產安裝了智慧大腦。
“以一線崗位人員的視角來看,就是大到生產數據監盤、小到個人吃飯訂餐,甚至連裝置巡檢都可做到線上操作反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渭化集團負責企業智能化工作的史晶告訴記者,集團公司智能化建設帶來的好處日益顯現,ERP(渭化集團經營管理)系統、MES(生產執行管理)系統、APC(先進過程控制)系統、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投入使用,使得企業生產的科技范愈加突出,效果更加明顯,為企業后續減能增效打好了“智”“新”基礎。
“下一步,我們建設的兼容各項操作APP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人員定位系統也將投入使用。”談到未來發展,史晶眼中滿是憧憬。
筑好人才“蓄水池” 凝聚企業發展“源動力”
“我覺得遇到這種突發情況,首先應該考慮調整蒸汽……”
“你的想法是對的,但還不太全面,塔底溫度偏高,除了考慮蒸汽壓力,還應調節好系統組份,避免出現系統大幅波動,所以這個地方扣了你的分數。”
4月28日,渭化集團尿素車間一季度培訓考評情況綜合點評會在車間會議室進行,參考人員及師傅、技術管理人員針對考核內容進行了深入討論。每個人都積極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一起解決,現場氣氛異常活躍。車間副主任王慶振對考試成績進行了詳細總結:“每次培訓不是說考試完就結束了,對于考試內容各考試人員需要深入思考哪里有不足,哪里還需要改進,總結經驗,這樣有始有終才真正起到培訓的作用。”
這是渭化集團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向人才要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這離不開人才所提供的“源動力”。渭化集團面向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人才的戰略性需求,從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機制等方面,對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創新發展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
如何讓人才在企業大顯身手?渭化集團著力把人才的“關鍵變量”轉化為培育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以“一竿子插到底”的干勁、韌勁和闖勁,通過設置“競技場”、開展“擂臺賽”、舉辦“大比武”等,讓各類人才拼出“熱辣滾燙”,享受“飛馳人生”,以期快人一步“擁抱”新質生產力,進而構建起活力迸發、贏得主動、產業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同時,陸續出臺《中層管理人員競聘上崗管理辦法》《相關管理、技術、技能崗位公開競聘管理辦法》《相關管理、技術、技能人員考核考評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從制度上為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政策供給,讓各類人才吃下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人才難得,耽誤不得。對待急需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渭化集團通過崗位競聘、差異化薪酬、全員績效考核等方式,收入分配繼續向關鍵崗位、骨干人才和一線員工傾斜,讓實績突出者更有動力、履職不力者產生緊迫感。對55名績效考核結果為S檔的員工和153名連續兩年績效考核結果為A檔及以上的員工薪檔予以晉升一檔,對16名績效考核結果為D檔的員工薪檔予以降低一檔。通過持續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突出以業績貢獻決定薪酬分配,切實激發各類人才活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隊伍保障。
自去年至今,開展職工教育培訓619項,45名職工參加專升本考試,9名職工參加MBA考試。組織70名基層班組長參加陜煤集團班組長培訓,5人參與優秀班組長培訓。10人獲得高級職稱資格,12人獲得中級職稱資格,26人獲得初級職稱資格,45人參加高級技師和技師技能等級認定,全方位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持續壯大、百川匯聚的新質生產力,正讓這個中國現代煤化工發展和新一代煤氣化技術應用的先行企業煥發出了嶄新活力。渭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增戰表示,今后,他們將全力推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鏗鏘足音,向“新”而行,向“智”而進,持續推動化工項目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邁進,實現科技強企、人才治企,推動生產力再上新臺階。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