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小魏,剩下的你們把這些組裝起來,我看看另一臺電機的端蓋能不能修復。”碰到生產不忙時,56歲的靳利明就在檢修間里忙活著他的那些“破銅爛鐵”。

靳利明是計控電儀部檢修三班班長,2010年時公司三期甲醇裝置投產,部門安排他負責該套裝置的電氣檢修維護工作,從此他就過起了在新界區的“緊日子”。
有一段時間原料卸煤機滑線和滑塊脫扣問題三天兩頭出現,嚴重影響生產。有人建議將那個新的滑線換新的,有人建議將滑塊的固定機構重新改造下,在一次班組會上他問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魏潔璞的一句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這些零件都是新的,換新或者重新設計改造都太浪費了,我們這么多人,辦法總比困難多”。后來的一段時間里,他和班組成員就在現場來來回回跟著卸車機跑,一點一點的摸清了它的運行軌跡和癥結所在,他們重新測繪了一根槽鋼,固定在滑塊下面,從此脫扣問題再也沒有出現過。
為了讓三期裝置現場的電機防雨措施更完善,他帶領班組人員對現場幾百臺大大小小的電機重新加裝“防雨傘”。為了讓給煤機的小滑車遵守“交通規則”,他對滑車的“道路”進行重新修整;為了讓保護器裝置時鐘運行正確,他對電路板里的電子元件重新修復;為了消除705、706裝置的檢修電源箱的電源進線和出線都是“上進上出”的安全隱患,他帶領人員進行拆裝整改。為了讓老舊物資發揮余熱,他和班組成員們精挑細選,組裝了多個檢修電源箱供現場使用。

細數他的這些“緊日子”,有的是我親眼目睹,有的是聽同事們講述的:“小付,你看,那都是老靳搗鼓的,是個大能能。”
走在三期生產裝置現場,看到他的那些“戰績”,我想到了一個視頻里的搞笑對話:“這都是我打下的‘江山’”。靳利明過過苦日子,會過“緊日子”,他常說:“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平時不注意節儉,到需要節儉的時候肯定是做不到的。”正因如此,每當工作閑暇時,他總待在檢修間,與檢修間里的臺鉆、砂輪、彎管機等設備打交道,動手做些小玩意,異型工具等。靳利明還經常愛拾“破爛”,現場一些小螺絲小墊片都被他撿回放置在專用盒子里,每次敷設剩余的電纜也被他撿回來盤在一起,他總說“閑時收拾忙時用,有時候就靠這些撿回來的家當解決問題”。
“從小我的父輩就告訴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么多年來我一直謹記著這句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想過上好日子,必須會過緊日子,你們年輕人沒有過過苦日子,體會不到過去的時光,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節儉的理念傳承下去,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傳承下去。”靳利民如是說道。
積羽沉舟,滴水成河,勤儉節約的路越走越寬廣。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緊日子”過活,企業才會更好發展,職工才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5號